快捷搜索:  as

一座古驿站,500多年琉球馆




 

  “过钓鱼屿,过黄毛屿,过赤屿,目不暇接……见古米山,乃属琉球者。夷人鼓舞于舟,喜达于家。”明嘉靖年间曾任册封琉球正使的陈侃在《使琉球录》中这样写道。对此,林小沛说,这段文字清楚表明,到古米山(即久米岛)才入琉球境内;《使琉球录》详细记载了出使航程,这是最早记录钓鱼岛是属于中国而非琉球的重要古籍。

  据明代史籍记载,1392年,朱元璋赐给琉球“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,令往来朝贡”。谢必震认为,这其中多为河口(今福州小万寿桥附近)一带善于驾船的福州人;所谓“闽人三十六姓”仅是一个概数,实际迁入琉球国的,远远超出三十六个姓氏。“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,促进了琉球社会的繁荣和进步。”

  柔远驿的第二展厅,多处介绍了“闽人三十六姓”后裔来福州的求学、经商等故事。程顺即为其一,1683年作为“勤学”来到福州学习中华文化;1708年在福州柔远驿编写刊刻《指南广义》,该书成为琉球赴中国航海的必备指南。

  “移居琉球的闽人及其后裔,把中国的传统技术和先进文化带到琉球发扬光大,成为中琉友好交流的桥梁。”林小沛说。

  据统计,明清两代除册封使前往琉球外,琉球也曾以朝贡贸易为主要目的,派遣使团来华达884次之多。琉球贡使循贡道到达福州后,就在台江河口上岸,下榻驿馆,而后再北上进京。当时的福州港被朝廷指定为与琉球往来的唯一港口,成为明代对外贸易的中心。
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